🎉 親愛的廣場小夥伴們,福利不停,精彩不斷!目前廣場上這些熱門發帖贏獎活動火熱進行中,發帖越多,獎勵越多,快來 GET 你的專屬好禮吧!🚀
🆘 #Gate 2025年中社区盛典# |廣場十強內容達人評選
決戰時刻到!距離【2025年中社區盛典】廣場達人評選只剩 1 天,你喜愛的達人,就差你這一票衝進 C 位!在廣場發帖、點讚、評論就能攢助力值,幫 Ta 上榜的同時,你自己還能抽大獎!iPhone 16 Pro Max、金牛雕塑、潮流套裝、合約體驗券 等你抱走!
詳情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community-vote
1️⃣ #晒出我的Alpha积分# |曬出 Alpha 積分&收益
Alpha 積分黨集合!帶話題曬出你的 Alpha 積分圖、空投中獎圖,即可瓜分 $200 Alpha 代幣盲盒,積分最高直接抱走 $100!分享攢分祕籍 / 兌換經驗,中獎率直線上升!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2763074
2️⃣ #ETH百万矿王争霸赛# |ETH 鏈上挖礦曬收益
礦工集結!帶話題曬出你的 Gate ETH 鏈上挖礦收益圖,瓜分 $400 曬圖獎池,收益榜第一獨享 $200!誰才是真 ETH 礦王?開曬見分曉!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的法律界限:民事爭議與刑事詐騙如何區分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的法律界限:民事爭議與刑事犯罪的區分
引言
自2021年相關監管政策出臺後,我國對虛擬貨幣的態度趨於明確:不禁止公民投資,但不提供法律保護,風險自擔。虛擬貨幣不被視爲法定貨幣,不得在市場上流通。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困境:民事案件立案困難,刑事案件立案標準極高。
然而,司法機關對主流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認可度正在提升。有時甚至出現過度擴張的情況,將單純的投資糾紛誤認爲刑事犯罪。因此,明確區分虛擬貨幣投資中的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至關重要。本文將通過一個具體案例進行深入探討。
一、案件概述
在廣東佛山中院的一起公開判例中,被告人葉某某因詐騙罪被判處11年有期徒刑。案情顯示,2022年5月至6月間,葉某某虛構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誘使多人投資共計25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50萬元等值的USDT。
葉某某將大部分資金用於個人消費和償債,最終無力兌現承諾。被害人報案後,法院認定其行爲構成詐騙罪。上訴後,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被告及其辯護人提出兩點主要意見:一是認爲雙方爲民間借貸關係;二是質疑證據是否足以證明葉某某收取了50萬元虛擬貨幣。這些意見均未被法院採納。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將USDT等同於"款項"的做法存在爭議。嚴格來說,公民自行購買虛擬貨幣投資虧損,法律原本不應提供保護。但如果虛擬貨幣被他人詐騙,是否應受法律保護?這需要明確區分民事投資和刑事犯罪的界限。
二、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認定標準
民事糾紛和刑事詐騙的本質區別在於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以及是否實施了詐騙行爲。本案中,法院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的主要依據包括:
這些因素綜合考慮,使法院得出葉某某具有詐騙行爲的結論。在實踐中,單一因素可能不足以認定詐騙,但多項因素疊加則難以辯駁,除非被告能提供真實投資的證據。
三、虛擬貨幣作爲詐騙對象的法律認定
本案中,法院認可了價值50萬元的USDT作爲詐騙對象,這一點值得關注。盡管辯護律師質疑難以證明被告收到虛擬貨幣,但法院基於以下理由作出認定:
法院指出,虛擬貨幣具有可管理性、可轉移性和價值性,可以成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這一認定爲虛擬貨幣相關案件的處理提供了參考。
四、實務判斷:投資損失不等同於詐騙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並非都構成詐騙犯罪。司法實踐中,認定詐騙罪通常考慮以下因素:
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是否存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爲?
受害人是否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
資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實、合法?
五、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機遇與風險並存,投資者需警惕潛在的法律陷阱。從司法實踐來看,相關糾紛呈現"民刑交織"的復雜趨勢。對於刑事詐騙的認定,司法機關需嚴格把握法律標準。
投資者應提高風險意識,審慎決策,不輕信"內幕消息"、"穩賺不賠"等說法。遭遇損失時,應理性評估是走民事訴訟還是尋求刑事立案,需根據具體情況分析。
雖然虛擬世界無形,但法律標準不能模糊。只有在規範中發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與法治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