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Web3開發者如何規避傳銷共犯法律風險
Web3技術開發者如何規避傳銷共犯風險
近年來,Web3行業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程序員和智能合約開發者參與項目開發。然而,一些打着區塊鏈激勵、GameFi等名義的項目,實際上運作着層級推廣、拉人返佣等傳銷機制,存在重大法律風險。
從近期公開的司法案例看,多起虛擬貨幣傳銷案件中,技術人員雖未直接參與推廣宣傳,但因開發返佣邏輯、設計Token模型等,被認定爲對傳銷活動起到關鍵作用,最終作爲共犯處理,有的甚至被定性爲組織者、領導者。
本文將從技術開發者視角,分析Web3項目中的刑事風險點和司法定性邏輯,重點探討以下問題:
技術人員被追責的判斷標準
在虛擬貨幣傳銷案件中,技術人員即使未直接拉人或募資,也可能因爲通過技術手段爲傳銷模式提供支撐而被追責。關鍵在於是否明知項目性質,是否與主謀有意思聯絡。
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組織者不限於發起人,也包括對傳銷活動實施起關鍵作用的人員。這爲追究技術人員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
有效辯護應圍繞以下要點:
是否明知項目構成傳銷。如果只是按需求開發,未接觸整體運作邏輯,可辯稱缺乏主觀故意。
是否存在意思聯絡。若未參與架構設計和方案制定,可主張與平台方無犯意聯絡。
是否獲取項目利益。如未持幣、未分紅,可據此爭取從輕處理。
開發內容是否具備中性。若僅開發通用功能,非專門設計返佣系統,可爭取無罪處理。
辯護策略應重點圍繞主觀認知、技術邊界、身分定位等展開,盡量釐清技術行爲與共謀參與之間的關係。
開發者自保實務建議
項目前期識別傳銷特徵,警惕多級返佣、靜態收益等機制。
明確技術邊界,保留溝通記錄、合同、代碼交付等證據,劃清責任。
避免參與運營、宣傳等邊緣行爲,防止留下"共謀痕跡"。
發現資金問題及時止損,固定相關證據以備後用。
在當前監管趨嚴的環境下,Web3技術人員應提高風險意識,明確職責邊界,做好證據留存,方能有效降低涉案風險,守住法律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