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七月透明度报告发布:稳健实现多维增长
🔹衍生品交易量达 7,400 亿美元,市占率攀升至 11%,创年度新高🔹Launchpad、Launchpool 全面爆发,超额认购率高达 7325.60%,高峰 APR 超 4500%🔹Gate Alpha在7月份上线了超过400个代币,空投数量及奖励持续刷新纪录🔹储备金总规模达 105.04 亿美元,$GT 累计销毁超 1.8 亿枚
Gate 将继续以强劲增长拓展全球生态布局,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更安全、高效、充满活力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
完整报告详见: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650
Web3开发者如何规避传销共犯法律风险
Web3技术开发者如何规避传销共犯风险
近年来,Web3行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程序员和智能合约开发者参与项目开发。然而,一些打着区块链激励、GameFi等名义的项目,实际上运作着层级推广、拉人返佣等传销机制,存在重大法律风险。
从近期公开的司法案例看,多起虚拟货币传销案件中,技术人员虽未直接参与推广宣传,但因开发返佣逻辑、设计Token模型等,被认定为对传销活动起到关键作用,最终作为共犯处理,有的甚至被定性为组织者、领导者。
本文将从技术开发者视角,分析Web3项目中的刑事风险点和司法定性逻辑,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技术人员被追责的判断标准
在虚拟货币传销案件中,技术人员即使未直接拉人或募资,也可能因为通过技术手段为传销模式提供支撑而被追责。关键在于是否明知项目性质,是否与主谋有意思联络。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组织者不限于发起人,也包括对传销活动实施起关键作用的人员。这为追究技术人员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
有效辩护应围绕以下要点:
是否明知项目构成传销。如果只是按需求开发,未接触整体运作逻辑,可辩称缺乏主观故意。
是否存在意思联络。若未参与架构设计和方案制定,可主张与平台方无犯意联络。
是否获取项目利益。如未持币、未分红,可据此争取从轻处理。
开发内容是否具备中性。若仅开发通用功能,非专门设计返佣系统,可争取无罪处理。
辩护策略应重点围绕主观认知、技术边界、身份定位等展开,尽量厘清技术行为与共谋参与之间的关系。
开发者自保实务建议
项目前期识别传销特征,警惕多级返佣、静态收益等机制。
明确技术边界,保留沟通记录、合同、代码交付等证据,划清责任。
避免参与运营、宣传等边缘行为,防止留下"共谋痕迹"。
发现资金问题及时止损,固定相关证据以备后用。
在当前监管趋严的环境下,Web3技术人员应提高风险意识,明确职责边界,做好证据留存,方能有效降低涉案风险,守住法律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