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小灵通

在投資市場中,許多人都經歷過一個共同的困境:當持有的股票下跌50%時,寧可忍痛不動,也不願意及時止損;然而,一旦股價反彈20%,卻又急於賣出,生怕錯過獲利的機會。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爲背後,實際上反映了人性的深層邏輯。
這並非單純的愚昧,而是人類大腦中根深蒂固的心理機制在作祟。神經經濟學的研究揭示,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約爲獲利的三倍。換言之,損失1萬元帶來的痛苦感,需要賺取3萬元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這種'損失厭惡'的本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我們的交易決策。
當面臨50%的跌幅時,投資者往往選擇死守不賣。這是因爲潛意識裏,他們傾向於將'浮動虧損'視爲'暫時未實現的收益',只要不賣出,就還存在着扭轉局面的可能性。這種心理類似於丟失手機後,寧可花費數小時翻遍垃圾桶,也不願接受已經失去的事實。承認損失所帶來的心理痛苦,往往比損失本身更難以承受。
相反,當股價漲20%時,許多投資者卻急於套現。這是因爲獲利帶來的快樂是即時的,但對於'利潤可能回吐'的恐懼感更爲強烈。賣出後,至少能確保已有的收益;而如果繼續持有,萬一股價回落,不僅會失去已有的收益,還可能產生'本可獲利卻錯過了'的懊悔感。
在加密貨幣市場,這種心理表現得更爲極端。2022年,即使LUNA幣價已經暴跌90%,仍有不少投資者繼續加倉,幻想着'跌得越多,反彈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到了2023年,比特幣僅僅漲20%,許多人就急於止盈,結果錯過
查看原文這並非單純的愚昧,而是人類大腦中根深蒂固的心理機制在作祟。神經經濟學的研究揭示,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約爲獲利的三倍。換言之,損失1萬元帶來的痛苦感,需要賺取3萬元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這種'損失厭惡'的本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我們的交易決策。
當面臨50%的跌幅時,投資者往往選擇死守不賣。這是因爲潛意識裏,他們傾向於將'浮動虧損'視爲'暫時未實現的收益',只要不賣出,就還存在着扭轉局面的可能性。這種心理類似於丟失手機後,寧可花費數小時翻遍垃圾桶,也不願接受已經失去的事實。承認損失所帶來的心理痛苦,往往比損失本身更難以承受。
相反,當股價漲20%時,許多投資者卻急於套現。這是因爲獲利帶來的快樂是即時的,但對於'利潤可能回吐'的恐懼感更爲強烈。賣出後,至少能確保已有的收益;而如果繼續持有,萬一股價回落,不僅會失去已有的收益,還可能產生'本可獲利卻錯過了'的懊悔感。
在加密貨幣市場,這種心理表現得更爲極端。2022年,即使LUNA幣價已經暴跌90%,仍有不少投資者繼續加倉,幻想着'跌得越多,反彈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到了2023年,比特幣僅僅漲20%,許多人就急於止盈,結果錯過